《大乘起信论》界诠法师 宣讲(003)


《大乘起信论》讲记

那么总的来说,近代还有两种说法,一个是梁启超,他从教理发展的过程这个角度来说。现在文献考据都是说,大乘佛法是从小乘发展过来的。那我们通常去学习佛法不能这么理解,现在很多学术界都是这么认为的。比如说“般若性空”是从《阿含经》发展起来的,《阿含经》里说,“此生则彼生,此灭则彼灭,此有则彼有,此无则彼无”。他说这句话是出在《阿含经》。通常说“缘起论”的定义呢?也就是《阿含经》这句话。那么后期的缘起性空般若思想,也是围绕这个思想来发展起来。缘起就是此有则彼有,你有我也有互相存在的一种关系,是从小乘经典发展起来。我们大家都知道,中国人是以大乘学者著称,绝对不会同意这种说法。那现在一些学术界也都有这种说法,我们这么多年的学习,从感情上也接受不了。佛出现在世间是为了令众生成佛的,这是佛的本怀。可众生不能接受,怎么办呢?八大宗派里面,都有一个方便的说法,所以才讲《阿含》,是这么来的。不是说讲《阿含》,然后发展成为大乘,是这么一个学术发展的过程。从空宗到唯识,那么本论的思想,他说比唯识学的还要圆满。也就是《起信论》的思想,比早期的唯识更加圆满。所以梁启超断定说,这个是唯识学兴盛之后的作品。听懂吗?应该是唯识学兴盛以后的作品。那龙树菩萨以前呢?他说没有出现这么圆满的论典。他认为是什么呢?是中国人造的,这是梁启超的认为。

还有一位居士欧阳竟无。他从义理上说《起信论》所说的是不对的。为什么?他说跟唯识学有很多冲突,等我们学了《起信论》的内容之后再来看。唯识学说“无漏熏成无漏,有漏熏成有漏”,就是说杂染的它依然生起杂染,清净的生起清净。可是在《起信论》里说,无明会去干扰真如,使得真如埋没了,然后真如可以熏无明转为明,这是互相熏习的过程。他说,唯识学是杂染的熏杂染,清净的熏清净,不能互相熏。比如说阿赖耶识里面有清净的种子,清净的种子熏清净的种子,杂染的种子熏杂染的种子,是这样子。又比如说我们人有时候好,有时候坏。你跟坏人在一起,他就变成很坏,跟好人在一起就很好,这必须分明。他说唯识学是这样。然后《起信论》不是这样,是杂染清净互熏的过程。所以,欧阳竟无认为《起信论》讲的不对,不能这样互相熏。所以他认为不是马鸣菩萨造的,不是从印度传来的。


……下回待续



阅读原文